立陶宛全稱:立陶宛共和國(立陶宛語:Lietuvos Respublika,英語:Republic of Lithuania)。位于波羅的海東岸,北界拉脫維亞,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和波蘭,首都維爾紐斯。
立陶宛是一個擁有輝煌文明的歷史古國,與俄羅斯一直在北歐及東歐爭雄,曾先后遭到俄羅斯帝國與蘇聯的吞并,1990年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獨立。1991年9月6日,蘇聯正式承認立陶宛的獨立,后加入歐盟和北約。
2011年立陶宛國內生產總值為428億美元,同比增長5.9%,人均GDP約合13253美元。食品加工、木材加工、交通物流、生物技術、激光技術為立陶宛的優勢產業。
2015年1月1日,立陶宛成為歐元區第19個成員國,此時恰逢歐元誕生15年紀念日。
立陶宛國土面積為6.53萬平方公里,位于歐洲中東部立陶宛地圖(北緯3°54'~56°27',東經20°56‘~26°51’),北與拉脫維亞接壤,東、南與白俄羅斯毗鄰,西南與俄羅斯加里寧了格勒州和波蘭相鄰,西瀕波羅的海。國境線總長為1644公里,海岸線長90公里。
立陶宛地形以平原為主,另有西部不大的丘陵及東南部的高低,最高點海拔293.6米。
立陶宛是歐洲湖泊最多的國家之一,面積超過0.5公頃的湖泊有2830個,湖泊總面積達88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DRUKSIAI湖面積4479公頃;共有722條河流,最長的河流涅曼河全長937公里,流經立陶宛境內長度475公里,自東向西流入波羅的海。
立陶宛氣候介于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之間,冬季較長,多雨雪,日照少;9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溫度最低,1月份平均氣溫為-4°C-7°C;夏季較短而且涼爽,日照時間較長;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溫暖,7月平均氣溫16-20°C。
2004年3月29日,立陶宛加入北約、5月1日加入歐盟,致力于北約和歐盟的進一步擴大,奉行積極的對外政策,重視睦鄰友好合作,努力擴大在本地區的政治影響力。同時,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已先后加入6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積極發展與烏克蘭、摩爾多瓦、外高加索和巴爾干地區國家的關系,支持其加入歐盟和北約。2007年1月1日,立正式成為申根協議成員國。截至2008年,立建交國總數為151個。[4]
同歐盟關系
2009年12月31日,根據立陶宛與歐盟簽署的協議,立陶宛境內的伊格納利納核電站正式關閉。
2013年7月1日,立陶宛政府1日舉行隆重的升旗儀式,正式接替愛爾蘭開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立陶宛總理布特克維丘斯、立政府官員以及外國駐立使節等出席升旗儀式。
據立通社報道,布特克維丘斯在升旗儀式上表示,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立陶宛在加快實施關于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機會的協議方面具有雄心勃勃的計劃。此外,立陶宛還將致力于解決能源問題,爭取在2014年建成歐盟內部能源市場,增加泛歐能源基礎設施投入,推動“東部伙伴關系”計劃。
根據日程,立陶宛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正式啟動儀式將于3日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舉行,屆時立陶宛總統格里包斯凱特將向歐洲議會介紹立陶宛擔任輪值主席國期間的工作重點并回答歐洲議員提問。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立陶宛將在布魯塞爾等地舉辦近3000場活動和會議,在立陶宛舉辦180場活動,包括16場部長級會議。
立陶宛是波羅的海地區第一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國家。2014年1月1日,希臘接替立陶宛,擔任了下一任歐盟輪值主席國。[4]
同中國關系
2009年4月,中聯部副部長陳鳳翔率團訪問波羅的海三國。2009年5月,楊潔篪外長與烏沙茨卡斯外長在越南河內亞歐外長會議期間寒暄。2009年8月31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訪問立陶宛,在維爾紐斯會見了立陶宛總統格里鮑斯凱特,并同立總理庫比柳斯舉行會談,中國視立陶宛是中國在波羅的海地區的可靠朋友和重要合作伙伴。2010年5月14日,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訪問立陶宛,在維爾紐斯受到立總統格里包斯凱特熱情接待,雙方就雙邊關系、經貿合作和歐中經貿關系、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及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等問題交換了看法。
2002年對歐盟國家出口98.154億立特,占出口總額的48.4%,同比增長12.0%;對獨聯體國家出口38.937億立特,占出口總額19.2%,同比增長7.7%。從歐盟國家進口126.990億立特,占進口總額45%,同比增長13.6%,;從獨聯體國家進口73.937億立特,占進口總額26.2%,同比減少0.9%。
2002年主要出口伙伴國及所占比例分別為:英國13.5%,俄羅斯12.1%,德國10.3%,拉脫維亞9.6%,波蘭6.2%。主要進口伙伴國及所占比例為:俄羅斯21.4%,德國17.2%,意大利4.9%,波蘭4.8%。[5]
截止2002年底,立獲外國直接投資累計131.82億立特,同比增長23.7%,其中2002年外來直接投資額23億立特,人均獲外國投資總額3808立特。主要投資領域為:加工制造業29.3%,金融20.1%,貿易17.3%,郵政及其它服務業務13.9%。主要投資國家為:丹麥17.2%,瑞典15.3%,愛沙尼亞11.7%,德國9.6%,美國8.7%。
2000年上半年,立共得到各種財政和人道主義援助1.326億立特,同比增長61.6%,其中1.03億是以物資形式提供的。這些援助15.9%來自立本國企業和個人,其余84.1%來自世界35個國家,主要為:美國6000萬立特,德國2200萬立特,法國790萬立特,丹麥450萬立特,挪威190萬立特,波蘭158萬立特。[5]